本文是一篇园林学论文,文章通过深入探索城市触媒的概念与实际案例,结合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实际工业遗产园区再提升改造案例,全面论证了城市触媒在工业遗产园区领域中应用的巨大潜能。城市触媒理论为保护、活化和可持续利用工业遗产园区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细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用地时代对工业遗产的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今,很多一线大城市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存量用地时代,此时的城市发展要优先考虑可持续性、公平性以及对环境和社区的保护。相比于增量时代城市发展的碎片化和低可持续性,前者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使用有限的土地和财产资源,同时尽量减少其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并采取支持可持续和公平城市发展形式的战略。
在存量用地时代,城市土地资源已经趋于紧张,城市开发的重点从新开发区转向存量用地,包括老旧厂区、仓库、停车场、公共设施等。这就对工业遗产的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积极适应城市更新的要求,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园区的价值和竞争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工业遗产可以作为城市触媒发挥重要作用。工业区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经历了繁盛与衰退,通常作为城市中的“疤痕”存在,化解了城市土地资源有限的困境,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其中一个机遇是工业遗产再开发可以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表明,这些工业区可以在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改善周边地区居民和企业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工业遗产可以帮助振兴城市地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刺激经济增长。
另一个机遇是工业遗产转型带来的的环境和可持续性效益。这些园区中有许多位于以前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地区,可能已经受到环境退化的影响。通过将这些区域改造成公园和绿地,城市可以帮助改善空气和水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创造更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研究现
2006年,来自国家文物局的官员以及中国主要工业遗产城市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在无锡共同通过了《无锡建议》,以保护工业遗产。无锡建议》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包括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工作、将重要的工业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作为《无锡建议》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俞孔坚强调,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不能盲目跟风,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注重创造性[2]。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检索,进行了对于“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相关文献的检索,经过筛选排除了与主题明显不相关的文献。随后,对于这些相关文献的发表时间、来源、研究对象以及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总结。经过这一过程,发现有关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2012年,许东风在《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一文中以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城市重庆为研究对象,从文化遗产学、历史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探讨了构建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方法,并探讨了工业遗产基本保护理论框架。他首次提出了重庆市六十处工业遗产登录保护建议名单,明确了工业历史风貌区和工业历史建筑的位置及保护范围[3]。
第二章 城市触媒理论和工业遗产改造相关研究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工业遗产
与城市增长相关的变化往往涉及建筑以及自然元素的衰退及破坏,消除了作为城市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的物理特征。随着城市的发展,废弃工业越来越多,导致许多工业价值的消失,通常被称为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是由与工业活动相关的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所组成的。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
狭义的工业遗产主要包括作坊、车间、仓库、码头、管理办公用房以及界石等不可移动文物;工具、器具、机械、设备、办公用具、生活用品等可移动文物;契约合同、商号商标、产品样品、手稿手札、招牌字号、票证薄册、照片拓片、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涉及企业历史的记录档案。广义的工业遗产还包括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与其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存在于人们记忆、口传和习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工业遗产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2.1.2 城市活力
城市活力是指城市内部的一种动态状态,它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各个方面,以及这些方面相互作用和影响所创造出来的城市内部的活力和创造力[56]。城市活力是由“多种”有些“独特”的商业和娱乐机会以及密集的社会异质步行人口产生的协同作用[57]。城市活力的高低反映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也是衡量城市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城市活力的提高需要城市内部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以创造出一个宜居、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有机更新理论
有机更新理论是由由吴良镛教授提出的,他把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协调共生的关系。强调城市更新应该是一种有机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重建。这种理论认为,城市的更新应该遵循城市的自然演化过程,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54]。
在实践中,有机更新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更新和改造的实践中。许多城市都采用了有机更新理论的理念,将城市更新过程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和灵活,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2.2 微循环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遗产需要保护的方面越来越多,此时单纯的“维护现状”式保存还远远不够,应着眼于整个系统,若将单个工业遗产视为细胞的话,逐步更新改造成一个健康发展的有机体。在工业遗产内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确保工业遗产与城市之间的微循环畅通,充分发挥各个细胞的价值。达到工业遗产与周边地区、城市功能相融合的目的,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第三章 城市触媒视角下工业遗产园区再提升改造案例分析研究 .... 45
3.1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45
3.1.1 拉维莱特公园项目概况 .................... 45
3.1.2 触媒元素 ....................... 46
第四章 触媒理论下的工业遗产园区再提升改造设计分析................ 67
4.1 工业遗产园区再提升改造的设计要素分析 ................... 68
4.1.1 服务群体与消费 ................ 68
4.1.2 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求 ..................... 70
第五章 城市触媒理论下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 .............................. 104
5.1 项目概述 ........................ 104
5.1.1 历史背景 ............................ 104
5.1.2 上位规划背景 ...................... 105
第六章 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再提升改造设计
6.1 整体改造规划设计
6.1.1 整体空间布局塑造
为了更好地整合园区与周边环境,规划将商业零售区域安置于园区北部,增强区域间的联系。这不仅可以为园区内部提供丰富的服务,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访客,促进了人流的互动和交流。进一步地,在园区的西侧增设多功能区,并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升级,旨在打造出更加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以适应不同活动和需求。西南角设立餐饮区,既服务于艺术区的参观者,也吸引了游客。
园区东侧规划为开放的室外活动空间,这里不仅是承接外部游客的重要区域,也是艺术区内举办日常展览和活动的理想场所。通过这样的布局,艺术区将成为一个融合艺术、文化与休闲娱乐的综合空间。
为使中心厂房的内部空间利用最大化,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了内部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将艺术创作、创意设计等相似功能的空间集中安排,不仅提高了空间的利用效率,也为企业和艺术家提供了更好的工作和交流环境,有利于促进创意产业的聚集和发展。通过这样的分区规划和功能布局,艺术区将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艺术区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与互动。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在存量用地时代,城市发展需要优先考虑可持续性、公平性以及对环境和社区的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园区再提升改造而创造城市新空间,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能够有效解决当下大多数城市面临的土地资源紧张问题。对于工业遗产园区的再利用不仅活化了闲置空间,还提升了对文化创新的认知,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事实上,中国与欧洲很多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基于工业遗产再提升改造的成功案例。然而,在当前工业遗产园区的改造过程中,很少有项目将其视作城市触媒并加以利用和开发。本文通过分析这些成功案例,总结出部分能够作为城市触媒要素的选择原则与改造策略,并以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为研究对象,按照总结的原则与目标提出再提升改造的思路。
文章通过深入探索城市触媒的概念与实际案例,结合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实际工业遗产园区再提升改造案例,全面论证了城市触媒在工业遗产园区领域中应用的巨大潜能。城市触媒理论为保护、活化和可持续利用工业遗产园区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细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具体而言,文章深入分析了基于非物质触媒和物质触媒两大类载体,共计八小类触媒元素,制定了详细的适应性改造原则和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