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635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0708241118505160
论文字数:8051
所属栏目:经济学理论论文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的设备老化,技术陈旧,长期以来未得到系统改造。如“六五”以来,沈阳全市只有1/10的大中型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目前全市主要工业企业生产设备属国际先进水平的仅13.4%,国内先进水平的仅19.2%,两者之和不足1/3。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老设备70%还在运转。哈尔滨市工业企业设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23.8%,30年以上的占9.2%,全市还有1/4以上的企业仍然沿用60年代陈旧落后的装备。长春市工业设备的平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60%,在2.4万多台机床中,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约占17%,70年代水平的占47.2%,60年代水平的占19.7%,50年代水平的占15.4%,很难想象,用如此落后的技术装备能生产出现代市场需要的产品。
此外,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质量难以保证;“大而全”、“小而全”普遍存在,企业规模达不到合理的经济批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差。
以上多方面的弱势状况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能力基础性下滑,从根本上制约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在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是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由于主客观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还陷于困境之中,如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排序中,辽宁、吉林与黑龙江分别是第18、第21与26位,已经落后于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诸多困难亟待解决。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摆脱困境,但这不是根本目标。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一届中央政府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称为“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且强调前者是中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作为一项“国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目标是,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与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再造与发展,使东北地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带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圈,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极的关键在于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重塑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
作为经济的一个新增长极,需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但这些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将这些制造业中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潮流中、在我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里,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制造业如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军品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软件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等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且可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这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极有可能被改造成为我国的又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种可能成为现实的关键在于需要采用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式,尤其是适合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方式。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方式是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一)制造业基地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发展而成的
作为我国经济两个重要的增长极,珠三角与长三角也是我国重要的两个制造业基地,尤其是消费品制造业基地。通过对这两个制造业基地的研究表明,珠三角与长三角(尤其是浙江省)之所以在一二十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我国两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因为这些地方实施了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新方式(详见钱平凡:“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特点与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27期)。事实上,国际上一些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如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城、德国的斯图加特、法国的布雷勒河谷、意大利的“第三意大利”、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印度的班加罗尔等,都是通过产业集群发展而成的(详见钱平凡:“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26期)。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通俗的说,产业集群是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它是通过某产业的众多相同、相近与相关的企业、机构在某地的聚集而产生并释放出一种集聚效应,其本质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特性。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新企业创立、刺激产业的创新。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最适合那些产业链条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复杂的产业,这些特点唯有制造业最具备。这意味着产业集群最适合制造业,而制造业基地也最需要产业集群。事实上,产业集群最初也是从制造业中产生的,并且也是各产业中最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
产业集群多是自发形成的,但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产业集群也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引导而自主形成(详见详见钱平凡:“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25期)。哈佛大学著名的战略家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见图1)表明,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需要一些条件。
图1 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的钻石模型
(待发)
资源来源:波特,2003。
东北老工业基地具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的良好基础。具体来说,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制造”提供了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而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为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等提供了巨大的国内需求;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科研基础雄厚、人力资源充足等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生产要素;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现有的众多大型制造业企业是发展制造业集群的坚实基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政策而提出,为发展“东北制造”提供了绝佳良机;在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鼓舞下,“摆脱困境、重振东北雄风”已成为东北三省各级政府的庄重宣言,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组织资源。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个案
目前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存在着大量的产业集群,尤其是浙江省境内分布着成百上千的各类产业集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难以发展产业集群。事实上,辽宁省海城市的西柳镇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而成功地发展出一个闻名东北的服装业集群。
西柳服装业集群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的北端,居沈阳、大连、鞍山、营口等城市群中心,距海城市区10公里。镇域总面积64.12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人,暂住人口5万人。
西柳服装业集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服装业集群,也是东北唯一的产业集群。西柳服装业集群的核心是占地1平方公里、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拥有1.6万个摊位的西柳服装大市场,该市场辐射国内20多个省区及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南非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日流动人口10万人,日交易额5000多万元,2002年以186.4亿元的交易额位居全国各大专业批发市场前列;该集群的重要构成单位是全镇以纺织、印染和服装加工为主导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年工业总产值80亿元,占西柳服装大市场销售比例的40%;另外,西柳镇的150多条客货运输线路中每日往返客货班车450多辆、平均月货物吞吐量80万吨,镇内各类饭店、旅馆600多家,还有7家金融机构的56个商业网点等,构成了该集群重要的服务支撑。
正是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今日东北地区最富裕的、最美丽的镇,也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服装制造业基地。西柳镇也因此而被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誉为“关东第一镇”,被辽宁省省长薄熙来赞为“鞍山的光荣、辽宁的亮点”。
西柳服装集群的成功不仅表明东北地区可以发展产业集群,且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发展产业集群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与方式
1.基本思路
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企业状况与地域情况,选定各自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带动自发形成的方式,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老工业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将一些相同、相关与相近的企业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内,加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经过5~8年的努力,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又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从而最终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
2.具体方式
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式有多种(详见钱平凡:“培育产业集群、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28期)。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以辽宁省为例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