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本文对基于城市记忆的旧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研究可适用于:①因城市盲目更新导致“失忆”的建筑,这类建筑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或公众的集体记忆,需要唤醒和延续城市记忆;②城市记忆是一个稳态发展的过程,同时记忆的传递是具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的记忆都需要保留和延续,因此这类旧建筑建筑的改造需要集合公众的集体记忆的信息搜集,对记忆信息进行转译设计,改造后的建筑形象能够得到认同,同时延续了记忆。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特色与集体认同
城市是一个独特的历史累积过程,城市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区域、气候环境、经济政治条件等方面,这些影响形成了当前的城市形态1。这样产生的独特的城市形象既体现在城市中多样的生活空间中,又表现在各样的建筑形态之中。存留在建筑中的历史文化,融汇在生活里的人文气息,是城市的发展留下的印记和人们延续的生活气息,更是城市的灵魂。
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为追求经济价值和资本运作,城市流水线式的生产建设缺少了对城市环境、城市人文等因素的思考,使得城市的形象越来越趋同化和均质化,许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演变成没有特色、缺乏集体认同的地区,由此导致的城市历史文化的断裂和城市记忆逐渐丢失(图 1-1,图 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现代城市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建构和传承是以城市传统记忆为建设的基础,持续不断地积淀和创新的结果。然而一旦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创造割裂了历史文化的累积过程,很难想象,城市的特色和风貌是否还会被我们所认同,我们是否还能从中找到归属感?美国著名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4”。而我国的城市发展面对现代化的建设之路确实走了一些弯路。比如,旧建筑所承载历史印记的为了满足新功能的需求和现代化形象而被抹杀,以及仅为了表达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特色的“国际式”风格的现代建筑已经越来越与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差异,这样的现代化建设应有所扬弃。
如果城市的建设进行长期的累积和连续建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和不同城市的竞争中,城市的特色和形象可以鲜明的彰显和得到社会群体的集体认同。因而,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城市记忆的积累和建设的过程,在当下人们对城市的人文环境发展原来越重视的宏观背景下,建立对城市记忆的认知,以及对城市记忆元素的提取和转译,并运用在建筑立面的改造设计中,以达到文化的物质形象化的连续建构。同时也希望挖掘城市记忆的创新表达方式,通过载体唤醒、延续记忆,形成对城市延续和稳态发展的良性创新的建构,对我国当前的城市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和指导5。
........................
第 2 章 国内外城市记忆的相关理论与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研究
2.1 国外城市记忆的相关理论研究
针对城市记忆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笔者整理了下对城市记忆进行研究的历程,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表 2-1)。从社会学方向对城市记忆进行研究,由于这些理论、思想意识对城市记忆在不断完善,对城市建筑学和关注城市意象阶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文中一并列举出来。分析对城市记忆相关理论和对城市记忆的实践研究可以归纳出建筑改造对城市记忆的要素的考量程度。
..........................
2.2 国内城市记忆的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开展城市记忆理论的研究较早,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以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出现,理论研究相对更加丰富。对国内的城市记忆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国内城市的历史、人文、经济与国外城市之间具有差异性,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2002 年,青岛提出通过采用录像、摄影等技术方式,对当时青岛城市的整体形象特征进行记录,对城市中一些重要的建筑原始面貌进行抢救性记录,是国内最早对城市记忆建立系统的档案库的城市。自此对于城市记忆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笔者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搜索的统计得出,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不同学科相关文献的研究,从 2002年至今搜索到一千八百多篇(图 2-3,图 2-4)。
..............................
第 3 章 旧建筑立面改造与城市记忆关联性和记忆要素的研究...............21
3.1 旧建筑立面改造与城市记忆之间的关联性建构.................................21
3.1.1 连续的动态发展观............................... 21
3.1.2 理性的价值观..........................21
第 4 章 基于城市记忆的旧建筑立面改造设计.........................35
4.1 基于城市记忆在旧建筑立面改造中的设计目标..........................35
4.1.1 体现地域文化和特色........................35
4.1.2 达成集体认同感............................36
4.1.3 激发建筑的创新第 5 章 实践项目——北京东安门大街 82 号院立面改造设计.................56
5.1 历史文化背景...........................56
5.1.1 场地环境.............................56
5.1.2 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56
第 5 章 实践项目——北京东安门大街 82 号院立面改造设计
5.1 历史文化背景
5.1.1 场地环境
东安门 82 号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晨光街与东安门大街交汇处(如图 5-1),北邻王府世纪,东邻中国儿童剧场和南京大饭店,而在西侧则是东安门遗址公园,该区域文化氛围浓厚(图 5-2)。该建筑更新改造定位为政府办公楼,使其在服务城市市民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推动城市特色面貌的发展。
........................
结论
在城市的现代化快速建设、存量建筑的改造和城市面貌的趋同化现实背景下,为了增强人们对城市的集体认同和归属感,城市记忆的物质形象化的表达显得愈来愈重要。在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中,旧建筑立面本身所承载了城市历史发展的特征,因此立面的价值评估是不可缺少的。在旧建筑立面改造中,城市记忆在立面设计中的体现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人文和建筑文化,因此立面的改造设计应对城市记忆信息的进行传达和表现。本文以城市记忆的角度思考立面改造设计,一方面对城市记忆的要素进行研究和提取,另一方面将城市记忆的相关信息进行转译融入立面设计的方法进行设计,为城市特色建筑文化的建构提供一定的思路。
本文的研究结论有:
(1)立面形象的可视化是记忆的记录者、传达者和启发者,其包括:符号要素和形式要素。这些要素作为表达记忆信息的着重点。
(2)记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要根据改造的目标,确定记忆信息的范围,从而对其搜集、提取以及转译。如以恢复历史面貌,设计者需要对同时代同类型建筑讯息进行搜集和整理。
(3)城市记忆和旧建筑立面的发展呈现动态发展的特征,对城市记忆信息的提取、转移的设计应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念,而并非是全盘性恢复或保留。同时在城市记忆的建构的基础上,立面要素的设计方法可以组合产生多种结果。
(4)在表达城市记忆的设计中,并非要求立面的所有要素都要满足,根据公众的集体记忆的调研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可以满足要素中的几个元素,通过设计方法的运用也能够体现或唤醒城市记忆,从而实现记忆的延续。
(5)本文对基于城市记忆的旧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研究可适用于:①因城市盲目更新导致“失忆”的建筑,这类建筑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或公众的集体记忆,需要唤醒和延续城市记忆;②城市记忆是一个稳态发展的过程,同时记忆的传递是具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的记忆都需要保留和延续,因此这类旧建筑建筑的改造需要集合公众的集体记忆的信息搜集,对记忆信息进行转译设计,改造后的建筑形象能够得到认同,同时延续了记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