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笔者认为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只是解决了功能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它的呈现和表达成为新的问题。完全地掩盖固然不对,直接表达也不行,那么如何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让它适合人的感官,甚至富于新的表现力呢?所以现代建筑师都面临一个问题:专属于混凝土的美学是什么,它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想看出这种材料的美学特质是困难的,因为它是合成的,聚集的以及混杂的。当然,对于有创造力的大脑来说,这是一种诱惑,诱惑你将这种材料从堕落中拯救出来。这种名为混凝土的混合物是具有如此可塑性的材料,以至于还没有其他任何材料在创造塑造形式时有它那样的表现力”——赖特。
1824 年波特兰水泥的发明后,混凝土逐渐成为了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从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 1874-1954)的富兰克林路 25 号公寓(25 bis rue Franklin, 1902)到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的唯一神教教堂(Unity Temple, 1908),混凝土直接裸露的建筑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但是由于其粗糙、非自然等特点,在诞生的早期被人们视作非人性化的材料。到了今天,已经有大量建筑运用混凝土作为其主体结构形式,不仅用在框架、薄壳、拱等结构形式上,并且将混凝土作为直接裸露的外饰面材料,满足外观和细部构造上的简明性追求。19 世纪以来,随着混凝土技术的成熟,混凝土被大量运用在了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赋予混凝土新的艺术表现力。但是现在依然有人称现代城市为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丛林,认为混凝土是不宜人的材料。那么到底该如何使用这一材料?如何让混凝土成为适应人体感官体验的材料?就成为了建筑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在混凝土外做其它材料的饰面,又破坏了真实性,所以表面处理工艺就成了让混凝土建筑适应人体感官体验的核心问题。
对于材料表面属性的关注起源于19世纪中期戈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1803~1879)和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1870~1933)的理论及实践。但是如果单单关注表面属性,结果难免造成图像化的解读。因此,对于混凝土的研究不能单单局限于材料本身,不能脱离材料与空间的关系。而将材料与空间之间建立联系正是倚赖与森佩尔和路斯的“面饰”理论。本文将从森佩尔和阿道夫·路斯的“饰面原则”入手,研究不同建筑师作品中混凝土表面的表现取向,深入分析建筑师在处理混凝土表面时所采取工艺,并探讨混凝土表面处理工艺与空间体验的之间的关系。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建筑材料是建筑形式、空间的构成基础,建筑的艺术形式很大程度受到建筑材料的性能影响。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通过结合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材料实验等各方面手段,充分了解混凝土表面处理工艺与空间体验的关系,正确分析材料和建筑空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帮助设计者利用材料环境塑造空间,拓宽建筑空间设计的视野,为当代建筑师在使用混凝土这一材料时提供启示与方法。
1.2.2 研究意义
1.归纳整理意义:现在对于混凝土表面处理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对混凝土材料本身表现形式的研究,例如清水混凝土建筑,混凝土建筑的建构逻辑等,缺少对于混凝土表面处理工艺的研究。本文将对代表性建筑师和建筑作品中的处理工艺进行归纳整理,是一笔宝贵的研究资料。
2.理论总结意义: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最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建筑师们对于混凝土这一工业化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也都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手法,而目前针对这一方面系统性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从森佩尔和阿道夫·路斯的“饰面原则入手”通过整理、归纳、分析建筑师对混凝土表面处理的理念和手法,深化对于材料表面处理方法的理解。
3.启发实践意义:建筑师在做建筑设计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建筑的表现形式,忽略了人在建筑中的感官体验,缺少对于建筑材料人性化处理的方法及工法,本文通过整理不同时期建筑师对混凝土表面人性化处理的案例和处理方法,为今后中国建筑师及建筑学生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或启示。
............................
第二章 材料观念的转变及混凝土的材料属性
2.1 由结构理性向知觉体验的材料观转变
2.1.1 结构理性主义的材料观
结构理性主义起源于19世纪法国建筑界的古典主义学派与哥特学派对希腊建筑装饰来源的讨论。两种学派都试图通过寻找古希腊建筑背后的建造逻辑来为自己的主义寻找根源。结构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伊曼纽尔-维奥莱-勒-迪克 (Eugène-EmmanuelViollet-le-Duc)通过对古希腊以及古罗马建筑的研究阐述了他以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学思想,对于希腊建筑,他认为人们看到的建筑的形式都是结构作用的结果,建筑中的每一个构件都是为结构功能服务,结构决定了建筑的建造逻辑,从而生成形式。他反对罗马建筑中的混凝土抹面,认为除去遮盖真实之外这层覆面毫无作用。1864 年塞扎·戴利在《建造者》杂志上发表的一篇专论中,将结构理性主义定义为:“所有法国的哥特主义者、古典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所普遍具有的信念,其大意是说建筑是装饰或被装饰的结构物”2在这一理念中,建筑中的材料、形式都应该服从于科学的推理,建筑师们相信建筑的本质是结构,其他只不过是对于结构的装饰。材料的结构属性成为空间生成主要的关注点,其表面属性则被忽视。
..........................
2.2 材料的属性与工艺
2.2.1 材料的属性
材料问题一直是建筑学关注的重点,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选择何种材料以达成自己的设计目的。建筑的建造过程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空间设计,而是具体的建造问题,而决定建造问题的便是材料问题。路斯在饰面原则中提到了关于材料本性的问题,路斯认为每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形式语言,也就是材料的本性,人们通过这种本性来区分材料,而本性则需要一些具体的属性才能呈现。
在解决建造问题时,建筑师就需要考虑到底是应用材料的哪一种属性,维特鲁威认为材料具有基本属性和次要属性,史永高老师在《材料呈现》一书中将其解读为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第一属性是指材料固有的如密度、硬度、抗压抗拉能力等,也就是材料的结构属性。第二属性是指不固定的,会经由某些原因而发生改变,如材料在加工过程中或者时间的作用下在材料上留下的痕迹,也就是材料的表面属性。如若是在考虑结构问题时,需要考虑的是材料固有的特性,例如力学上的能力,耐久性等问题,材料的结构属性便是第一位的。但如果是考虑材料对于人感知上的影响,也就是空间体验上的影响,此时表面属性才应该是建筑师选择材料时考虑的第一属性,因为能给人带来视觉和触觉上反馈的是材料的色彩、肌理、透明度、光泽度等表面属性。
2.2.2 表面处理决定表面属性
与人的感官直接作用的是材料的色彩,肌理、光泽度等表面属性,而材料的表面处理工艺则会决定其表面属性。路斯就曾在《建筑材料》一文中说道工艺对于材料的重要性,路斯认为材料的价值来自于人们的“劳动”,他在文中以花岗岩作为案例,石材本身并没有价值,是人们的对石材的处理赋予了石材价值。表面的处理让石材变得光滑的过程,正是表面处理让石材的表面属性变成了人们理想的状态。
.......................
第三章 三种不同的的混凝土表面表现取向.............................16
3.1 “重构的石材”—勒·柯布西耶与“粗糙”混凝土表面....................16
3.1.1 木模板肌理的真实性显现............................18
3.1.2 色彩与灰度的对比.............................21
第四章 三种不同的混凝土表面处理工艺......................40
4.1 混凝土表面处理工艺要点...........................40
4.1.1 不同水泥的不同效果......................40
4.1.2 不同骨料的应用............................40
第五章 不同混凝表面处理工艺与空间体验的关系............................60
5.1 三种不同的空间体验............................60
5.1.1 柯布空间中“自然的身体”........................60
5.1.2 康空间中“崇高的秩序”............................61
第五章 不同混凝表面处理工艺与空间体验的关系
5.1 三种不同的空间体验
前文中所分析的三位建筑师,通过对混凝土表面的精细把控,完成了自己对于空间的想像。在空间体验上,三种表面处理工艺取向所带来的体验也有所不同。建筑师通过表面处理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带来体验上的丰富。
5.1.1 柯布空间中“自然的身体”
柯布在 1930 年左右抛弃了之前纯粹主义时期的白色住宅。舍弃了之前在混凝土表面喷涂白色涂料形成的抽象体量的“居住机器”。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白色建筑在时间和气候的作用下会出现漏水,老化等技术问题。同时也是柯布西耶对于纯粹主义时期的抽象原则的逐渐削弱,弃用机器打磨的光洁表面,转而发扬具有触感的建造工艺。柯布在瑞士学生公寓中发现了裸露混凝土的潜力,在马赛公寓中真正的将其发扬。通过对于混凝土表面的处理,在柯布的建筑中人们感受到了粗糙与精致、精确与偶然,强烈的精神氛围。柯布通过对混凝土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