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伦理学论文,本文立足于人类的“性”议题,通过将人抽象的性行为和性生活文化进行理论化和操作化和服务案例呈现以分析性文化在中国本土语境中伦理困境的具体呈现和化解策略。
1绪论
1.1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1.1.1理论意义
第一、为促进社会工作伦理的理论完善提供相关论述。在国外社会工作伦理发展较为成熟,但我国起步较晚,本土化发展空间较大,在社工介入有关性的社会议题服务的时候也较少有理论参照,本文对社会工作开展与性相关服务介入进行伦理反思,有利于激发社会工作学者在伦理研究方向上如何实现中国本土化的交流和探讨。
第二、可以为社会工作一线从业者参与性与性别等主题服务提供理论基础,由于在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讨论与性相关议题呈现出特殊性、环境的复杂性特点,导致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问题。从社会工作伦理的视角来看待服务实施等环节,可以提供一种较新的理论研究方向,丰富了处理该类问题的理论参考,引导研究从多角度看待性议题。
第三、可以丰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知识。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在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视角的发展还不够全面,对社会工作参与性议题服务所产生的伦理问题进行反思,有利于培养社会工作的多种理论视野。
1.1.2现实意义
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对性与性别议题的认识,性与性别议题的内涵比较丰富且具有多样化及多元性,通过服务案例的探讨和分析,本文明确提出介入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有助于社会工作了解处理性议题相关的伦理抉择与策略,提升感知伦理问题的敏感度,以此使得社会工作者更好地与服务对象建立更好的专业关系,提供更高质量的支持。
“性”在人类生命中是重要人生议题,它不仅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一种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更是具有全人、身、心、社会和谐及提高自我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发展,在现实意义上,有利于培养健康积极的性观念及价值观。因此通过讨论性伦理,可以让社会工作从业者了解到性议题与其日常生活的密切性,在遇到服务对象陷入性议题伦理困境能够指引社会工作者如何化解,最终将有益于个人专业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
1.2概念界定
1.2.1性伦理
性伦理是指人们在性方面产生的行为和决策时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这些准则和价值观常受到当时所处时代的文化、宗教、社会等因素影响而不断演变,性道德下的性观念指导着人们的性生活实践①。
1.2.2性伦理困境
性伦理困境是指在性行为、性关系、性伴侣选择等方面,人们在遵循社会公认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时,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性伴侣的选择:性伴侣的选择指的是如何在众多的潜在性伴侣中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其中包括性伴侣的年龄,即是否和未成年人或者老年人发生性关系、性伴侣的身份,是否与同事、朋友、亲戚或者性工作者发生性关系,这是许多人都会面临的性伦理困境。
(2)性行为的频率:是指过度或者过少的性行为,过度可能导致身心疲惫,过少可能导致性生活不和谐,都可能导致性伦理困境。
(3)性行为的道德问题:有些人可能在某些类型的性行为上感到困惑,不知道是否应该尝试,其中一些性行为偏好可能会被质疑,如:婚前性行为、同性恋性行为、BDSM等。
(4)性疾病的传播:在性行为中,如何保护自己和伴侣免受性疾病的传播,这可能涉及是否使用避孕套,是否进行性病检查等问题。
(5)性交易的合法性:在一些地方,性交易被视为非法,但在其他地方则被视为合法。对于从事性交易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道德困境,因为他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化的理由。
2相关文献回顾
2.1关于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
社会工作伦理核心重点在于满足社工从业者的职业和道德实践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渐完善,社工专业将面对日益丰富多元的生活需求和复杂的实务情境,亟需完善的伦理规范来指导和规范社工的行为,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社会工作伦理研究议题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似乎忽视了完善的伦理制度体系对社工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学者们如沈黎、吕静淑则最先提出建设社会工作伦理框架的重要性,同时引用三种经典理论来理清社会工作伦理属于规范伦理学的范畴,以此指明研究方向①。
在理论研究层面,一方面的研究思路是将伦理机制进行预设性搭建并尝试验证的路径,如刘江、顾东辉等人从理论层面概念抽象出“约束-内化”的伦理机制,并将该机制对社会工作留职意愿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②。而另一部分的学者则对核心的伦理原则进行理论深描,如徐冉引用马克思.韦伯的实证主义价值中立,说明社工在价值介入前如何理解和尊重服务对象并提出产生的投入理解和双向理解的处境路径③。以上研究者的观点倾向于将社会工作伦理原则看作为纯理论研究对象,并投注精力在如何通过研究过程呈现哲学思辨性的问题上。
在实务研究层面,对于伦理研究则更关注其实操性以及对服务的反思,更倾向于给从业者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视角。尹新瑞引用亚里士多德以及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对于家长主义的观点,以此来分析案主自决与家长主义之间的张力所形成的伦理困境,提出了情感中立的处遇策略,虽然论述篇幅偏少以及对实务案例指导和分析稍显薄弱,但是对于家长主义的深入分析为情感中立的技术手段留下了较多研究空间①。
2.2关于社会工作与性伦理困境的研究
由于没有找到探讨社会工作与性伦理关系直接相关的文献,笔者只能从关于社会工作参与到性与性别领域相关服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推动性别主义发展的文献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通过国外文献回顾,近些年西方社工学者们强调以“社会工作”为主体,挖掘性与性别背后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做到跨学科融合研究,国外有关于性伦理困境议题的实务与教学研究较为丰富。
“边缘非法性主体(如性工作者、援交未成年人)是否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社工是否应该介入他们现有的生活环境,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美国学者LaceySloan和Stephanie Wahab关注到性工作者和卖淫对象这一群体,通过历史维度梳理早期性道德和宗教改革的以来有关性工作者的性暴力和剥削观点的相关争论④,进一步关注性教育的社会建构过程离不开背后性别政治和文化背景下的话语情境,鲜有正视性工作者所遭遇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在美国很少有专门为性工作者提供社会服务的项目,而以家庭综合服务来应对与性相关的社会问题,例如推行矫正、预防家庭暴力强奸危机、公共卫生艾滋病防治等。最后研究者鼓励社会工作倡导性工作者权益的合法化,同时专业教程引入性与性别的议题来解构话语体系,最后提出应在更多领域发挥技能和教育造福性工作者,但现今女权主义的争论阻碍了团结一致地为性工作者需求的努力进程。
“如何看待不同性观念之间产生的决策张力对社会工作解决与之有关的社会问题?”Williams D J,Prior E,Wegner J等学者的研究指出,社会工作以往常采取预防与解决并倡导政策保护等举措来介入性议题。但这不自觉遵循社会所鼓励的性禁欲主义,而“性积极主义”能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然而目前只是在文化传播中传播性积极观念并没有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有实质性的应用①,这表达了不止一种主流的性观念能对社工的实务产生影响。
3 社会工作化解性伦理困境的理论逻辑 .......................... 15
3.1 性伦理困境中社会工作角色和职业伦理规范 ............................ 15
3.1.1 社会工作者化解性伦理困境中的角色 .................................. 15
3.1.2 社会工作者面对性伦理困境时的职业伦理规范 .................. 16
4 社会工作介入性伦理困境的实践逻辑 ............................ 25
4.1 个案服务之困 ................................... 25
4.1.1 个案案例基本情况 .......................... 25
4.1.2 情感互构:社会工作化解性伦理困境的策略 ......................... 27
5 总结与反思.......................... 50
5.1 解决本土社会工作性伦理困境的路径思考 ................................ 50
5.1.1 完善社会工作性伦理体系机制,实现理论和操作有机整合 . 50
5.1.2 完善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工作的“性”议题本土化发展 ........... 50
5总结与反思
5.1解决本土社会工作性伦理困境的路径思考
5.1.1完善社会工作性伦理体系机制,实现理论和操作有机整合
在性伦理体系理论建设方面,可“以外来经验的本土化”为前提引入福柯所提出的考古学分析法。目的旨在发现性经验和人类生存本质的密切关系,最终,揭示“性”背后的微观权力——性话语权力。来分析当代中国面临的性价值观念的困境,即社会文化中曾经将“性压抑”当作自我关怀的生活形式。
福柯对“性压抑”的文化语境主张进行彻底的怀疑与深刻的批判,是以不断对性观念进行考古为研究前提,在不同历史状态下,考察现今中国社会对性的看法,性谈论的内容。积极而赋予性话语以包容的态度,不断将人们的思维进行开化与提升,将性议题和个人权力相关联与社会工作者追求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宗旨相一致。运使用福柯提倡的文本分析方法,具体倡导鼓励批评性话语分析,观察伦理语境是中的趣味性,生态环境性、文化独特性,使得伦理议题的含义更加广阔,思路更加理性,可以将其理念融入到性议题中现有的伦理抉择过程中。
在性伦理体系操作化方面应实现“本土方法的专业化”,由于社会工作性伦理观念多元化所带来的复杂性,决定了伦理决定需要鼓励社会工作运用多样的资源和资讯来处理性别议题。因此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