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指导】“主要目的”则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例题释疑】
例1 (2000·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要目的。在四个被选项中,除D项外都是宋太祖建立禁军的目的。哪一个目的更为主要一些呢?这就要分析A、B、C三个史实哪一个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即哪一个更有利于巩固宋太祖的统治。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的地位就会失去保障,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陈桥兵变”。如果这样,消灭其它割据政权和防御辽兵进攻对宋太祖来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故而正确答案为A项。
例2 (2000·全国卷)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解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即按照实际情况降低工农业指标,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建立国民经济新的平衡。而工农业指标过高正是“大跃进”运动的错误的具体表现,所以尽管这一方针有助于克服严重的自然灾难、有助于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但起着主导作用的目的则是为了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故答案为D项。
例3 (2000·广东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攻打高丽 B.巡游江南
C.巩固统一局面 D.搜括各地财富
解析:本题的四个被选项都可以说是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但哪一个目的是根本的呢?这要看哪一个目的是隋炀帝所代表的地主阶级政权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方面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大运河开凿时,正是我国长期分裂局面刚结束不久,巩固统一的局面理应成为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而大运河的开凿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加强了南北的交流,巩固了全国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
例4 (2000·上海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显然,史实A、D不是其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史实C项并存于苏俄的其它经济政策中,主要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特点。通过比较,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如何解答材料题
作者:不详
材料解析题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题型。能较好地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答材料题的步骤如下
一:阅读理解,这是解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大致了解材料的大意。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了解材料在课本的位置。
第二遍精读材料题所设的问题。粗读材料后最好先细读一下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为带着问题再细读材料做好充分准备。目前材料题的设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令很强的问题,要求总结、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观点、政策、目的、原因、要求等,这种指令性很强的问题一般出现在前三个或或两个问题材中。另一类是指令性不强的材料题问题,如“说明什么问题?”、“给你什么启示?”、“你得出什么结论?”、“反映了什么历史规律?”等等。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是很能关键的步骤。
第三遍是带着材料题的设问读材料,主要是根据问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的答题信息。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如1995年高考题第39题,要求把继昌隆樔丝厂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逐条列出,如果不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角度来阅读,就会眼花缭乱,解其大意。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的关键
(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如1997年高考题中的第46题,要求考生谈谈对运动的认识,虽然教材上讲“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但如果考生将设问与材料联系起来考虑,就不难发现命题者的意图是要求考生从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谈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否则,脱离材料,一味照搬课本,盲目的否定,则会离题甚远。
4.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如’97第45题“雍正帝论商关系”。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如1995第39题“陈启沉的继昌隆巢缘丝厂”便型的归纳要点式材料题。三是19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97第44题“南唐烈主”题,1998“巴黎和会”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解答过程中免大的失误。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组织答案时注意的问题;
(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