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公园绿地作为向市民提供公共户外休闲游憩的场所,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宜居宜业的重要空间载体,更是“诗意栖居”理想人居环境的关键组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作为体现“市民-公园绿地-城市”三者关系的重要指标,代表着公园绿地建设载体在于园、核心在于人,与人民福祉息息相关,同时也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1]。1990 年代以来,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至 2016 年已达到 13.70 ㎡/人[2],但其在市域单元尺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并处于持续演变状态。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3],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作为评定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代表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一步提高其水平已成为国家战略。因此,探明我国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时空分异及演化规律,可为把握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发展规律,整体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供理论依据。
如今,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已成为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4-5]。但这些研究多采用截面数据,多以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省级行政区为样本单元,多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来揭示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在不同尺度上的区域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等。且多以假设样本单元之间是相互独立及内部具有均质性为前提,但中国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并非随机分布,而是表现出地理邻域单元间属性值趋于相似,属性值高的和低的单元分别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故忽视空间分析视角和方法,会导致得出的研究结果和推论缺乏应有的解释力。同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作为衡量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公园绿地规模是否匹配的指标,与人民福祉息息相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市人口大量增长、土地资源受到制约等都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因此,准确把握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市域尺度上存在的时空分异特征,利于探寻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发展规律,促进其稳健增长,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鉴于此,本文基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视角,以我国大陆县级市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将 1996~2016 年作为研究周期,依托 Arc GIS、GeoDa 软件,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以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格局特征、空间自相关、冷热点演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期深化对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时空分异规律的认识,为制定差异化及协调性的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报告期末城区内平均每人拥有的公园绿地面积[2],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城区人口指划定的城区(县城)范围的人口数(按公安部门的户籍统计计算)。暂住人口指离开常住户口地到本市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员(一般按公安部门的暂住人口统计为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作为衡量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公园绿地规模是否匹配的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城市中发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人民福祉息息相关。
1.2.2 时空分异
研究事物的时空分异,可以探明事物随时间推移所产生的客观规律特征,也可以揭示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能够更清晰的把握事物演变规律。本文的“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时空分异”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随时间推移在量上的变化特质,以及在市域单元之间的相互分化、由此产生的空间异质性、空间结构性等非均衡化现象。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城市绿地相关研究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7],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城市竞争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外对于城市绿地的研究也经历了长期的理论积累和系统构建,并形成了较完整的研究体系,研究视角多元,研究方法合理科学,研究尺度多样,涵盖了市域、国家和全球等层面。
国外早期针对城市绿地的相关研究更多的关注城市市民的健康、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在缓解市民的工作压力、改善健康状况以及增强幸福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Lee A C K 等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针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了相关性评估以及批判性审查和相应评级,对这些文章进行专题分类,来研究和评价绿地的健康效应[18]。Grahn P 等从 9 个瑞典城市(代表瑞典人口)随机选择共有 953 名志愿者回答了一份带有预先问题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三部分:个人资料、对自然品质的偏好和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并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证明自然环境的感官感知与人类健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19]。White M P 等利用来自 10000 多人的面板数据,对同一人群的城市绿地与幸福感(以生活满意度为指标)及城市绿地与精神痛苦(以一般健康问卷得分为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证明在绿地较多的城市地区,市民的平均精神痛苦较低、幸福感较高[20]。Richard GD 等以谢菲尔德市为例,研究了城市绿地的面积及质量、城市形态、地形梯度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建筑总面积对绿地质量有负向影响、海拔高度对绿地面积有正影响[21]。Madureira H 等以最佳-最差比例(BWS)法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法国和葡萄牙四个不同的城市地区(巴黎、安格尔、里斯本和波尔图)居民对城市绿地效益的看法,并探讨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明确发展围绕城市绿地效益的信仰地方评估的重要性,为制定适当的城市绿地基础设施提供科学支撑[22]。
.......................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相关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绿地面积持续增加,国内针对城市绿地区域差异及时空格局演变的研究也急速增加。通过整理国内关于城市绿地建设相关研究发现,大多研究是基于单一城市尺度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数据来研究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或者从国家和区域尺度来研究我国主要区域城市绿地水平的区域差异、类型划分以及演变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刘滨谊等基于绿网空间构成与“网络效能”体系相结合从而构建新体系,并分析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形态学转换来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市区域绿化网络,提升城市空间综合效益[39]。陈永生等利用 RS、GIS 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选取 8 个评价指标来分析合肥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并按行政单元对其进行综合评价[40]。张浪以绿地系统有机进化论理论作为基础,归纳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及特点,并与国外特大城市进行比较,推演出网络化、立体化、空间均布化等布局结构模式发展态势[41]。周小晗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并结合生态网络相关理论,阐述分析我国现有生态系统绿地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我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2]。伍伯妍等对基于 241 个地级市样本单元利用截面数据研究我国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探明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43]。叶骏骅利用 Kruskal-Wallis 方法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从多个维度、多层级来研究城市绿化水平区域差异和探测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44]。李方正等基于 2014 年我国城市的城市化率、人均 GDP、二三产业占比、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密度的统计年鉴数据,并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测算我国区域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园面积的平均值和极差,从而揭示 289 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绿化发展空间差异及成因[45]。徐骅等以我国县级市及以上城市作为样本单元,利用锡尔系数、变异系数,从不同行政级别对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组外、组内差异构成及其原因进行揭示[46]。林存晖仅对我国 361 个县级市进行研究,利用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以建成区绿地率作为研究指标,揭示 1996~2015 年我国县级市的建成区绿地率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47]。
.........................
第三章 我国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时空演变分析................................22
3.1 全国尺度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时序变化特征.........................22
3.1.1 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呈持续上升趋势.......................... 22
3.1.2 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22
第四章 我国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37
4.1 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局空间分异格局演变......................37
4.1.1 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增强................................... 37
4.1.2 空间集聚程度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 38
第五章 中国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发展策略.................................... 48
5.1 我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48
5.2 四大地区应综合各区域个性特征,实行差别化对策...........................49
第五章 中国市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发展策略
5.1 我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
就全国而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面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