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作用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440
论文价格: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0805031141529789
论文字数:12533
所属栏目:财政政策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西方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是主张平衡性财政政策的。重农学派主张单一税,并且强调租税不易过重,应与国民收入的数量保持平衡。亚当.斯密主张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反对国家干预。李嘉图认为税收最终有害资本,为促进资本积累,应当减少税收。萨伊和穆勒等人认为,最好的税就是最轻的税。新古典学派以福利经济理论为基础,开始重视国家在经济资源中的配置作用,认为财政是国家可运用的重要经济工具。1936年凯恩斯提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衰退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偏好的作用,要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只靠私人支出是做不到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扩大政府的公共支出,体现到财政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后来又被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发展为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根据经济的运行情况,相机采用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以熨平经济波动。但长期执行赤字财政政策以后,美国和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均发生了严重的滞涨现象,在凯恩斯眼里,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这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现象却一起出现。财政政策的弱点进一步暴露,支出具有较强的刚性,一项支出被正式列入预算,以后再取消是异常困难,支出易增不易减;财政支出对于私人的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也引起广泛的争论;巨额的财政赤字,致使财政赤字货币化,导致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应当把货币作为理解宏观调控的中心,主要实行平衡的预算政策,以及70年代后,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主张财政政策的目标应当放在减少通货膨胀上。美国70年代以后,供给学派政策被政府采纳,主张取消对经营企业的种种限制,减少税收,刺激企业投资增加供给,主要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开支,实现财政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