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本文立足于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人群健康问题,通过合理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提高人们访问绿地空间的频率和延长体力活动的时间,充分发挥公园健康效益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公共健康问题日益明显,城市公园对健康恢复作用明显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因为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增加,严重地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提出“健康城市(HealthyCity)”的概念,1984年在多伦多举行的“2000年健康多伦多”会议上将其定义为公共、卫生和自愿参与的部门、机构和组织之间的广泛合作,重点关注城市卫生和与卫生有关的问题。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城市的具体定义,认为健康城市应该是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持续改善环境,拓展社区资源,让城市居民能够互相扶持,最大可能地发挥潜力[1]。
对于城镇居民而言,由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原因引起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居民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给公共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中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长期的压力积累和负面情绪会诱发各种生理、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到人的健康与福祉。已有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人们的负面情绪可以被有效地调节。城市公园是居民进行室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仅扩大了城区的绿地面积,也为居民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场所。城市公园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城市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还能增加体育锻炼的频次,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改善公众健康状况。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口袋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绿地资源,可以推动体力活动者在绿地中进行健身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身体素质。目前,各城市纷纷启动口袋公园绿化工程,但是对口袋公园健康效益的系统研究尚存在不足,缺少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因此,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体力活动视角对口袋公园的健康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本研究以邯郸市主城区不同类型的18个口袋公园为研究对象,将与体力活动、健康效益评价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主要的目的为:
(1)观察分析口袋公园内体力活动者的行为特征,分析人群的体力活动类型、人次、强度、时长、活动代谢量以及口袋公园空间环境特征。
(2)以体力活动为基础,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口袋公园健康效益评价体系,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口袋公园展开评价,找出其中的不足。
(3)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口袋公园健康效益的空间环境优化策略。
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
2.1相关概念
2.1.1口袋公园
2.1.1.1口袋公园的概念
口袋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绿地形态,是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大量的建筑向中心集聚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后出现的解决形式,它是一种随着城市土地短缺情况而变化的后置性配置要素,并不是提前选定的。目前,关于口袋公园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较为普遍,但是口袋公园与街旁绿地、迷你公园、微型绿地、社区公园等在性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性,且口袋公园的界定在各国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关于口袋公园的界定还没有达成一致,相关研究人员和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口袋公园进行了解释(图2-1)。
对口袋公园的概念进行界定,在理论研究、样本筛选、成果应用等多个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口袋公园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一是面积上的限定,口袋公园面积应该参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对公园绿地(G1)下的中类: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游园(G14)和附属绿地(XG)的面积的界定,相关规范明确提出不小于1hm²的是社区公园的规模,口袋公园面积控制在1hm²内能更好的与社区公园进行区分,带状游园宽度大于12米是在游园面积限定中多提及的,介于2.5:1-4:1之间是街区内部小公园较为适宜的长宽比,空间利用率会变低是在长宽比超过5:1或6:1时[53],按照这样的计算标准,最小的游园面积应该控制在360-576㎡,还要考虑国外口袋公园建设时所选定的面积大小以及学者们对口袋公园面积所做的限定[54],为了保证必要的绿化和活动空间,口袋公园的面积不能低于400㎡。最终确定口袋公园的面积应在400-10000㎡范围内。
2.2相关理论
2.2.1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其周围客观物质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Moore将时间轴线与场所、使用者、社会行为现象进行结合,最终建立了有关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框架[81],试图从规划设计、环境政策和教育宣传等多学科方法改善空间物质环境要素,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82]。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相互渗透论3种理论作为环境行为理论的研究基础。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认为人类的行动是由其所生存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忽略了个体能够改变环境的能力。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从二元论的角度来看,认为人和环境是相互独立的元素,个人的行动既受到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作用论比环境决定论更深层次的解释,人们能够选择、利用和改变环境是对被动适应环境的拓展。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认为人不但可以改变环境使自身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而且可以彻底地改变环境的本质和属性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理论与相互作用论区别在于,它把人和环境看作是整体,该整体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人具有对环境提供物质、功能、价值和再解释的功能[83]。
2.2.2运动疗法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发布的《2018-2030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加强身体活动,造就世界健康》,与我国印发和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具有一致性[84],使公众从被动的参加者变为主动自觉的享受者,不断提升人们的保健意识,使人们意识到定期适量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体质,还能提升全社会的健康水平。运动疗法是个体以主动或被动的形式参加,利用个人力量或外在设施,能够调节情绪、提高运动能力的一种锻炼方法[85]。
第3章口袋公园空间环境与体力活动认知现状分析................27
3.1口袋公园选取............................27
3.1.1邯郸市区域概况..............................27
3.1.2研究样本选取...........................27
第4章基于人群体力活动的口袋公园健康效益评价体系建立...............................65
4.1评价指标的择选..............................65
4.1.1评价指标选取原则...............................65
4.1.2择选理论依据..................................66
第5章邯郸市口袋公园健康效益评价.............................89
5.1纪念型口袋公园综合评价...................89
5.1.1问卷信效度分析.......................................89
5.1.2评价结果及分析........................90
第6章基于体力活动的邯郸市口袋公园空间优化策略
6.1口袋公园设计原则
6.1.1生活化原则
满足居民需求是口袋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小面积的口袋公园承担着多样化化的使用功能。大多数的口袋公园具有休憩、运动、游览、观赏等功能。口袋公园穿插建设在城市的内部,与居民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服务的对象也多为周边的居民,设计时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使用人群,如老年人群喜爱晨练、中青年人群以热力运动为主、儿童喜爱游戏等。还有一些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进行的活动,如饭后散步、慢跑、邻里交往等。因此口袋公园的功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生活化程度也较高,设计中需要考虑周边人群的性质、生活习惯、生活作息以及活动需求,从而实现口袋公园的精细化和高效率利用。
6.1.2安全健康原则
如何保证口袋公园本身的安全与健康是设计者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安全是口袋公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对体力活动者进行活动的保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加强口袋公园的安全健康性。一方面是从口袋公园设计本身出发,考虑空间、景观、管理等多个因素,可以从路网布局、生态景观、照明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体现公园的公共性和可视性。另一方面是对特殊人群的关怀性,满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对公园的需求,增强使用者的身心安全感。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本文立足于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人群健康问题,通过合理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提高人们访问绿地空间的频率和延长体力活动的时间,充分发挥公园健康效益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在人口多和建筑密的城市,口袋公园作为居民开展体力活动的重要场地,能够起到引导人群进行体力活动并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作用。本文以邯郸市口袋公园为研究内容,公园内参与体力活动的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现场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收集数据,建立邯郸市口袋公园健康效益评价体系,对5种类型的口袋公园进行评价实践,综合得出评价结果,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
1)口袋公园空间现状问题总结及体力活动者行为分析
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对邯郸市内的口袋公园进行探索性调研,将“城市口袋公园空间环境健康效益重要性调查问卷”随机发放,为评价指标的选取奠定基础。最终选取13个不同类型的口袋公园作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