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消费者行为模型提出消费者行为模型并验证模型有效性,为室内步行商业空间提供辅助设计工具。从行人微观仿真着手,综合考虑消费者步行行为特性与决策行为机制,在一定程度准确预测了室内步行商业空间消费者行为活动与人流分布情况,并输出访问量、人流量、行人密度等模拟结果,能够为室内步行商业空间评价与优化提供科学量化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文化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极大推动力,并深刻影响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1]。当前室内步行商业空间不仅作为商品与货币交换的场所,更成为大众体验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2]。相较于城市商业建筑建设量爆发式增长的历史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商业建筑面积呈现出“增量转存量”的趋势,人口红利边际下降,线上消费的挤压以及竞争环境异常激烈,也使得线下商业地产发展逐渐饱和。既有商业建成环境改造需求与体量增速减缓的建筑设计市场对室内步行商业空间设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明确指出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3]。室内步行商业空间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同时肩负着刺激内需、带动消费以及满足大众休闲需求的多重任务,注重室内步行商业空间品质,提高设计与建成环境质量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提升空间活力与利用率,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实现室内步行商业空间的精细化、人性化设计,做到“量质并存”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建筑建设项目往往投入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源,室内步行商业空间设计通常存在空间利用率低、空间活力不足、行人体验较差等现实问题,极易造成空间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究其根源,一方面建筑师在室内步行商业空间设计中,往往基于项目需求与主观经验,以设计规范与专家意见作为参考依据生成设计方案,其主要体现投资方与设计方的主观意志,对空间环境与消费者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认知不足;另一方面缺乏客观定量分析手段,对设计方案进行针对性的先期策划与评估,优化现存问题,降低建设风险[4]。如何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提升室内步行商业空间综合品质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提升大众休闲体验都至关重要。
............................
1.2 概念界定
1.2.1 室内步行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是进行社会商业活动所需的空间,即实现商品交换、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商品流通的空间环境,由营业空间与辅助空间构成。室内步行商业空间的概念本质上是对商业空间的二次界定。
“室内”指利用屋顶的遮盖,结合人工手段控制通风、采光与采暖,使空间内的商业服务活动免受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为消费者营造舒适宜人的室内购物环境,并且营业时间得到延长。
“步行”一方面限定空间中行人主要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通行。另一方面引申为空间所承载的是行人步行、感知、休憩、交往、参与公共活动等非消费行为,可理解为营业空间中除独立性功能空间外的行人能够感知、使用、共享而不发生消费活动的部分,即强调空间的非营利性、公共性与可参与性。
室内步行商业空间的概念界定为商业建筑室内空间中以步行为主导的承载行人步行、感知、休憩、交往等非消费行为的非营利性公共空间。本研究主要关注具有现代城市内涵、在一定区域内主要以步行交通方式到达并完成多种城市、社会活动的综合性商业建筑中的室内步行商业空间部分,涵盖诸如购物中心、商业广场、商业综合体等。
..........................
第 2 章 室内步行商业空间与消费者行为研究
2.1 室内步行商业空间研究
2.1.1 发展沿革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推动着商业空间形式不断演变,同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内外商业空间形式由古代露天的集市、街巷,发展为现代功能多元化、复合化的室内步行商业空间。商业空间形式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传统、过渡与现代三个阶段(表 2-1)。其中各阶段新形式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形式的消亡,旧形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不断迎合社会的变化,与新形式共同丰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表 2-1 商业空间形式发展阶段
(1)传统阶段
商业空间形式发展的传统阶段主要指 19 世纪以前,中西方商业空间存在形式主要为集市、街道与广场。根据历史时期不同,中西方商业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的程度也不同,总体呈现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的趋势。
西方古代城市的建立大多与商业空间发展密不可分,开敞与开放一直为西方城市商业空间发展的特点。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城邦已形成由公共建筑围合的广场 agora,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专业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开放式的街道也被用于进行商业活动。直至罗马时期,商业空间形式仍然以开放式广场与街道为主。公元 10 世纪至 12 世纪,庄园经济的解体加速了城市与商业空间的变革,欧洲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城市主要商业空间为街道与集市,其中集市在形式上既包括固定形式的交易场所或专业市场,也有占用城市集会广场进行商业活动的非固定市场。城市广场周围往往集中着城市的重要公共建筑,兼具市民集会与商业交易双重功能。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进一步传承了自由的商业氛围,以街道、集市与广场形式存在的开放式商业空间一直延续并发展至 19 世纪[77]。
...........................
2.2 消费者行为研究
室内步行商业空间的行为主体,即其中最主要的而使用者,称为消费者(Consumer)或者顾客(Customer)。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for Standardization)将消费者定义为以个人消费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消费者行为在广义上指消费者为获取商品或服务所进行的一系列行动以及决定行动选择的决策行为过程。由此可见,消费者行为主要由两个行为过程组成,一是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即在获取商品与服务前的心理上的决策选择与行为倾向。二是消费者的步行行为,即为到达目的地店铺获取商品或服务的行动过程。消费者在室内步行商业空间中进行休闲购物的过程中,决策行为与步行行为通常同时存在与进行并且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共同完成消费活动。
室内步行商业空间中行人行为活动可分为消费行为和非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指通过消费获取商品或服务的行为,非消费行为包括行走、停留、交谈、等待等行为。
按消费目的消费行为可主要分为购物、餐饮与娱乐三类。购物类消费者往往访问多个商店通过问询、试穿等方式获取大量商品信息,以便于进行选择与比较,整体行人步行活动距离较长,轨迹遍布同层的同类型商店。餐饮类消费包括正餐餐饮与休闲餐饮,正餐餐饮消费在选择上注重口味、环境、服务等内容,以满足自身享受美食或社交聚餐需求,具有一定正式性且消费时间较长。休闲餐饮消费商品多为饮品、小食,一般仅满足消费者临时消除饥渴的需求,具有一定随意性,甚至无需堂食,在步行过程中即可享用。餐饮类消费以满足消费者饱腹的生理需求为主,行人访问店铺数量有限,通常选择访问一个正餐店铺或搭配一个休闲餐饮店铺即可满足需求。娱乐类消费包括体验型和观赏型两类。体验型娱乐消费一般有唱歌、电玩、虚拟现实体验等游乐项目,大多为行人主动进行亲身体验;观赏型娱乐消费包括观看电影、展览、演出等活动,消费者是娱乐信息的接纳者。娱乐类消费时间偏长,多基于行人的出行计划直接到达目的地。
图 2-6 不同目的性的行人轨迹
......................................
第 3 章 室内步行商业空间消费者行为模型构建.......................... 37
3.1 仿真模型及平台选择...................................37
3.1.1 模型选择.............................39
3.1.2 平台选择...................................43
第 4 章 室内步行商业空间案例调研与模型验证................................. 63
4.1 案例调研.......................................63
4.1.1 调研目标.....................................63
4.1.2 案例选取....................................................64
第 5 章 基于消费者行为模型的案例优化研究................................ 81
5.1 优化目标及原则................................................81
5.1.1 优化目标...............................................81
5.1.2 优化原则...............................81
第 5 章 基于消费者行为模型的案例优化研究
5.1 优化目标及原则
5.1.1 优化目标
本文基于消费者行为模型,通过仿真实验针对调研案例展开优化设计研究,旨在获得不同方案在运营中消费者行为活动与分布特征,评估各方案的空间使用情况,针对现有问题展开专项优化研究,有效优化商业空间活力,提升空间步行服务水平,实现对现有方案的精细化设计并提出相关设计策略。
5.1.2 优化原则
根据商业空间活力与步行服务水平两个优化重点,基于行人仿真的室内步行商业空间优化应当循序渐进,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展开优化设计。首先基于宏观角度针对